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6年稳定在13000亿斤以上,在这样的高起点上,粮食是否还需要继续增产?如何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唐仁健:粮食生产是“三农”工作“要害中的要害”。尽管粮食生产这些年总体形势不错,已经实现了“十七连丰”,但是不能因此有丝毫放松。必须清醒认识到,粮食供给仍然处在紧平衡状态,要始终把粮食生产这根弦绷得很紧很紧。
今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又是建党100周年,保持粮食生产稳定意义尤其重大。因此,农业农村系统也要立下“军令状”,全年粮食产量要确保在13000亿斤以上,力争稳中有增。具体要做到“两稳一增”:稳口粮,就是要确保口粮绝对安全,南方双季稻2020年扩种面积要稳住,同时要提高单产。黄淮海和西北地区小麦面积要力争有所恢复。稳大豆,就是要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力争面积稳定在1.4亿亩以上,确保豆制品等食用大豆国内自给。增玉米,就是要重点扩大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玉米面积。
为此,我们将进一步压实责任,把国务院明确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下达各省,把面积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把产量目标作为参考性指标,层层分解任务、逐级压实责任,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7.5亿亩以上。要完善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党委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同时,要坚持科学抗灾,做好监测防范,一手防“天灾”,一手防“病虫”。
在确保产量的基础上,要着重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产能稳步提升,确保需要的时候产得出、供得上。特别是要抓住种子和耕地这两个要害,持续推进种业科技创新,保护好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
记者:会议明确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如何打好这场翻身仗?
唐仁健:党的十八大以来,现代种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100%完全自给,玉米、大豆、生猪等种源立足国内也有保障。目前,外资企业占我国种子市场份额的3%左右,进口种子占全国用种量的0.1%。总体上,我国种子供应是有保障的、风险是可管控的。
但也要看到,我国种业自主创新确实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一些品种、领域和环节,如果出现极端断供情况,虽然不会“一卡就死”,但确实会影响农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会议的要求很有针对性,就是要补上这块短板。坚决打赢种业翻身仗,主要是干三件事:
打牢基础,就是要抓种质资源库和种业基地建设。重点建好国家作物、畜禽和海洋渔业三大种质资源库。这是种业创新的物质基础。同时,要抓好国家现代种业基地建设,继续提升基地建设水平,高质量打造国家南繁硅谷等种业基地,为农作物育种提供基础保障。
加快创新,就是要强优势、补短板、破卡点。加快启动实施种源“卡脖子”攻关和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持续抓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水稻、小麦方面,要加快优质专用品种选育,保持竞争力,同时要缩小玉米、大豆、生猪、奶牛等品种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培育主体,就是要抓好龙头企业和营商环境。遴选一批创新强、潜力大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之尽快成为我国种业创新战略力量。
记者:会议对耕地保护和建设提出了要求。我国耕地现状怎么样?如何加强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
唐仁健: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的人口,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也使我国农业生产一直处于高投入、高产出状态,导致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耕地资源尤其是优质耕地资源更加紧缺。解决好耕地问题,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要确保耕地数量,坚决遏制“非农化”、防止“非粮化”。18亿亩耕地是吃饭的家底,必须严防死守,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这条红线。同时,必须集中力量把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这方面既要有激励,也要有约束。要压实地方责任,与相关支持政策和资金衔接,让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不吃亏、有动力。
要大力提升耕地质量,打牢稳产高产的基础。“十三五”期间,我国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对粮食和农业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要编制实施新一轮规划,细化建设内容和保障措施,全程动态监测监管,统一上图入库管理,形成全国农田建设“一张图”。今年计划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任务量比去年增加了25%,相关建设任务已经下发到各省。
记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采取哪些举措?
唐仁健:到2020年年底,脱贫攻坚战全面收官,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得到解决,创造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奇迹。但也要认识到,虽然脱贫地区面貌和群众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横向看,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脱贫群众收入水平仍然较低,农村还有不少收入略高于贫困线的边缘户,一遇到波动,很容易返贫或致贫。
脱贫攻坚收官之后,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用乡村振兴的办法来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确保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人口跟上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步伐。为做好衔接工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要做好过渡期内领导体制、工作体系、发展规划、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有效衔接,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扶上马”再“送一程”。
下一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抓紧研究制定衔接工作的配套文件。明确脱贫攻坚期内各项政策延续调整优化的具体安排,加快健全完善有效衔接的政策体系。二是支持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以脱贫县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持续改善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继续加大对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加快补上水利、道路、电力、能源、网络等方面短板。四是借鉴脱贫攻坚的办法推进乡村振兴,把脱贫攻坚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移植过来。
微博
微信
QQ空间
“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湿地面积300多万亩
【“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湿地面积300多万亩】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生物多样性富集的生态系统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记者3日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湿地面积300多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
2021-01-04综合资讯农业资讯
“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湿地面积300多万亩
【“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湿地面积300多万亩】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生物多样性富集的生态系统和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记者3日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湿地面积300多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
2021-01-04综合资讯农业资讯
农业农村部:2020年渔业绿色发展显成效
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0年以来,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贯彻落实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水产养殖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产业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021-01-03综合资讯最新资讯
农业农村部:2020年渔业绿色发展显成效
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0年以来,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贯彻落实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水产养殖从量的增长到质的提升,产业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021-01-03综合资讯最新资讯
扩大有效投资 安徽省实施农业农村领域十大工程
【扩大有效投资 安徽省实施农业农村领域十大工程】日前,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农业农村厅等单位联合出台实施意见,贯彻落实中央农办等七部委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安徽省实际,谋划实施农业农村领域补短板投资十大工程。
2021-01-03综合资讯国内农业
扩大有效投资 安徽省实施农业农村领域十大工程
【扩大有效投资 安徽省实施农业农村领域十大工程】日前,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农业农村厅等单位联合出台实施意见,贯彻落实中央农办等七部委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安徽省实际,谋划实施农业农村领域补短板投资十大工程。
2021-01-03综合资讯国内农业
应对低温寒潮保障冬季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近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开启“速冻”模式,迎来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突发低温大风降雪天气可能给越冬蔬菜生产造成严重损害,为降低灾害影响,加强在田蔬菜生产管理,确保各地蔬菜生产稳定,市场供应充足,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农业农村部蔬菜专家指导组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
2021-01-03综合资讯农业资讯
应对低温寒潮保障冬季蔬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近日,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开启“速冻”模式,迎来一次寒潮天气过程。突发低温大风降雪天气可能给越冬蔬菜生产造成严重损害,为降低灾害影响,加强在田蔬菜生产管理,确保各地蔬菜生产稳定,市场供应充足,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会农业农村部蔬菜专家指导组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
2021-01-03综合资讯农业资讯
农业农村部:猪肉价格小幅上涨后有望趋稳
“从元旦春节形势看,主要‘菜篮子’品种产能和供给是有保障的,如果不发生大范围低温雨雪灾害天气,预计价格大幅波动上涨的可能性不大。”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近日表示,从当前情况看,我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总量充足、市场运行基本正常。其中,生猪产能持续恢复,猪肉价...
2021-01-02综合资讯农业市场